一、被技术洪流冲刷的困惑
翻开高万祥老师的《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》,原本只是想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完成一项“学习任务”,却未料到书中朴素的文字如利剑般刺穿了我长久以来的教学困境。作为任教七年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师,我始终被三个问题困扰: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的浪潮中,我们是否终将被AI取代?当学生用手机三分钟就能获取的知识,课堂四十分钟的价值何在?面对编程教学时那些闪烁的屏幕,如何让代码背后的思维真正浸润学生的心灵?
书中“教师是终身学习者”的论断,让我想起某次教研活动的尴尬场景。当我展示用Python编写的“古诗飞花令”小程序时,学生举手提问:“老师,ChatGPT也能实现这个功能,为什么我们要花两周手动编程?”那一刻,我精心设计的教学案例在生成式AI面前显得苍白无力。
二、九堂课照见的三重镜像
(一)学科本质:从“工具论”到“素养论”的跨越
书中“教学要回归教育本质”的观点,促使我重新审视新课标中“数字素养与技能”的深层内涵。在教授八年级《人工智能基础》单元时,我尝试将“人脸识别技术”教学从代码复现转向伦理探讨。当学生分组辩论“校园人脸识别系统是否侵犯隐私”时,那些关于技术边界、人性尊严的思考,远比教会他们调用OpenCV库更有价值。这正印证了书中“教育是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”的箴言。
(二)课堂重构:虚拟与现实的共生空间
在“打造活力课堂”章节启发下,我将物联网项目与劳动教育融合。学生用micro:bit 设计“智能菜园监测系统”,在种植小白菜的过程中,既要调试土壤湿度传感器代码,又要记录植物生长数据。当编程作业变成真实生命关怀,键盘敲击声与幼苗破土声交织成最美的课堂交响曲。这种跨学科实践打破了传统机房教学的桎梏,让信息科技课成为连接数字世界与真实生活的桥梁。
(三)教师成长:在技术迭代中坚守教育初心
“持续专业发展”的要求在信息科技领域尤为迫切。去年参加机器人师资培训时,我发现年轻教师已普遍使用AI辅助教学设计。焦虑之余,书中“教育是心灵的艺术”的提醒让我豁然开朗:当我在scratch课堂上带着学生改编《西游记》角色创作数字故事时,那些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,恰恰是AI无法替代的人文温度。技术会过时,但教师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永远鲜活。
三、面向未来的教学突围
(一)构建“AI+HI”的新型教学模式
受“创新是教师生命力”观点启发,我开始实践人机协同教学。在《数据分析》单元,学生先用ChatGPT进行问卷数据预处理,再分组讨论算法可能存在的偏见。当看到学生为“如何防止智能推荐形成信息茧房”争得面红耳赤时,我深刻体会到:教师的价值不在于和AI比拼效率,而在于培养学生驾驭技术的批判性思维。
(二)打造“数字原住民”的精神家园
书中“教育要关注人的完整性”让我重新设计课堂空间。在“校园数字文创”项目中,学生用3D建模复原地方古建筑,用AR技术重现传统节日场景。当清明节数字祭扫作品获得家长认可时,我意识到信息科技课完全能够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平台。这种文化传承中的技术赋能,正是对抗工具理性异化的良方。
(三)修炼“技术人文主义者”的双重素养
“教师要做读书人”的劝勉促使我制定新的成长计划:每周精读教育经典与科技哲学著作,每月参加跨学科教研沙龙。在读完《技术的本质》后,我在《科技发展史》选修课中增设“技术伦理剧场”,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科技决策的多维困境。这种专业阅读带来的视野提升,让我在技术狂飙时代始终保持着教育者的清醒。
四、在数字旷野中播种希望
恰如书中所述:“教育者的使命,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技术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坐标。”当我们教会学生用Python绘制抗疫数据可视化图表时,当他们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校园垃圾分类趋势时,技术就不再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传递温暖与智慧的火种。
在这个虚实交融的时代,信息科技教师应当成为“数字文明的摆渡人”。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编写代码,更是培育他们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担当,用数字语言表达关怀的能力,在算法世界中守护人性的光辉。正如高万祥老师所言:“优秀教师永远在创造比自身更伟大的事物。”而我们要创造的,或许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字时代诗意栖居的教育图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