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一个书架,竹制的,一米半高。它陪伴我已逾十年。起初,它放在办公室,与我朝夕相伴;如今,它放在教室,来到了学生身旁。
说起它,就如同提起一位老友,千言万语道不尽。
一开始,我用它来摆放教辅用书和杂书,诸如“四书”“五经”、古诗词鉴赏辞典、古汉语词典,还有小说、诗歌、散文、杂文、文学欣赏、传记等。毕竟,作为语文老师,可翻阅研读的书籍繁多,加之我本就喜欢读书。每学年我都要更换办公室,这个书架也成了我搬书的“好助手”。几个学生抬书架,几个学生抱书,事后我总要挑出几本书赠送给帮忙搬书抬书架的学生。看到学生拿到书时那喜滋滋的模样,我心里满是欣慰。后来我就琢磨着,怎样能让书架上的书发挥更大价值。于是,我时不时就叫上几个学生到办公室,让他们挑选几本,或是人手一本,或是两三人共读一本,随意选取段落或章节阅读,时间不限,学生们尽可以乘兴而来、兴尽而归。
后来有学生提议,把书架搬到教室里去。这确实是个好主意。在学生的协助下,书架被安置在教室的一角,旁边有空调,还有饮水机。学生们吹着风、喝着水、翻着书,享受着这片刻的美好,感受着阅读的惬意,以及思想成长的韵律。
读书恰似翻阅日历,需不停地翻动,方能感知其厚重与充实;也需不停更新,才能领略其丰富与灵动。没想到,这小小的书架,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物理空间,更搭建起了阅读的精神空间。在手机触手可及的时代,能将阅读有意识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,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,实在是一件幸事!
书读得越多,越觉其深厚。阅读过程中,思维碰撞出的火花令人应接不暇。譬如“鲁迅先生的《呐喊》对国民性的揭露和批判有何意义”“堂吉诃德行为的文化内涵是什么”“《百年孤独》中魔幻元素对表现小说主旨有何作用”“《追忆似水年华》情节推进为何缓慢”“《红楼梦》中的诗词如何与人物命运勾连起来”“《烛之武退秦师》中佚之狐既然了解烛之武的才能却又为何在郑国危机之时才推荐他”“《尤利西斯》采用意识流叙事有何巧妙之处”等等,面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,我不禁惊叹于他们阅读的深度,也看到了他们求知的内心世界是如此广博。在这里,学生能暂时忘却外界的喧嚣,沉浸于书页流淌的智慧与美好,与书中的主人公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有段时间,学生学习压力增大,面露疲惫。我便利用课外时间,和学生在书架旁玩起了“故事接龙”。一个学生先起个头,其他人依次接着编故事。大家的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被彻底激发,从神秘的森林冒险到遥远的太空旅行,故事天马行空。书架静静伫立一旁,见证着我们的欢声笑语,为紧张地学习生活增添了一抹轻松的色彩。
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”,学生们在这“半亩方塘”中流连忘返的情景,我尤为喜欢。记得杨绛先生说过“每本书都别有天地,我们可以足不出户,在书中随意阅历,随时拜师求教,书的世界让‘天涯若比邻’成为现实。”确实如此。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认识这个世界,悄然褪去脸上的肤浅和无知,进而让自己望见更为广阔的天地。
这一米半高地书架,承载着学生们的求知欲,也珍藏着我与他们共度的快乐时光。它是我们教室里最温暖的角落,无论岁月如何流转,那些在书架旁度过的美好瞬间,都将永远留在我和学生们的心中。
感谢我这一米半高的书架,它虽小,却容得下一个世界的重量。